拼多多“华丽”的三季度财报上,难被看见的隐忧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当所有人都以为拼多多已经结束“野蛮生长”的时候,拼多多又在第三季度交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不过,物极必反。一片繁荣之下,也有业内人士比较担忧,拼多多是否会迎来发展拐点。
近日,拼多多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总营收为688.404亿元,同比增长94%、归属于拼多多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55.37亿元,同比增长47%。而即使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拼多多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70.27亿元,也同比增长37%。
虽然第三季度业绩增长依然是拼多多的主旋律。但是拼多多这些年在深耕农业方面砸下重金、大刀阔斧“砍”向海外市场,却让投资者对其过于激进,捏了一把冷汗。
例如,今年2月,Temu就在有“美国春晚”之称的超级碗上多次投放广告,每秒花费23万美元;而在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目前Temu一个月的广告费就要花掉差不多1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其烧钱之狠,并且也不免令人担忧,拼多多继续用“烧钱”换增长的玩法,是否可以持续?
难逃烧钱换取增长,高质量发展成色几何?
今年4月初,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赵佳臻升任联席CEO后着重提出,“要全面拥抱高质量发展”。而此后的第二季度,也是拼多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首个季度,公司将“高质量发展”视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和首要目标。
只是,拼多多所谓的高质量发展,或许值得推敲。这通过此前拼多多于2022年也交出了还算亮眼的成绩单,但是二级资本市场并不买账,甚至股价跌幅高达14.17%,就可以窥见一斑。
据了解,2023年3月中旬,拼多多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彼时,拼多多第四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46.2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2.81%;报告期内拼多多的业绩虽有增长,但增幅、增速均不及市场预期,且商品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却双双同比下降29%。
而将对比周期拉长,从年度方面来看拼多多的业绩增长,增速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历年财报显示,拼多多自2018年到2022年,营收同比增幅分别为652.26%、129.74%、97.37%、57.92%。
而时至2023年第二、第三季度,其营收同比增长为66.3%、94%。继续纵向对比2022年第二、第三季度,该项数据分别为36%、65.09%。由此可见,疫情过后,拼多多确实在恢复增长,但是相比早几年,可谓大不如前。
因此,财报公布当日,盘中股价一度大跌18%。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第四季度,还有“双11、双12”两大购物节对业绩的拉升效应。但是,实际业绩情况,显然让市场有些失望。
回归到今年第三季度,在营收大幅增长的同时,其成本增长也十分惊人。例如,据其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其营收成本为268.302亿元(约合36.774亿美元),同比增长262%。而整体运营开支为253.541亿元(约合34.751亿美元),同比增长44%。销售与营销开支为217.485亿元(约合2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55%。
而且,通过拼多多第三季度净利润增幅远低于营收增幅也不难看出,拼多多或许存在隐形的“增收不增利”情形,而且依然没有摆脱通过烧钱换取增长的“俗套”玩法,而其所谓的高质量增长,也有些名不副实。
“出海之战”暗藏凶险,拼多多胜算几分?
众所周知,国内电商早已是一片红海,即使是早年未被“开垦”的下沉市场,也逼近天花板。因此,出海谋发展也成了各大电商平台的选择。
但是实际上,拼多多在出海方面,多多跨境平台Teme已是后来者。早在2014年,SHEIN(希音)就开始通过快时尚品牌定位,成长为如今的跨境电商巨头,业务遍及北美、欧洲、俄罗斯、中东、印度等市场。
对比之下,拼多多2022年9月才上线Temu,布局海外市场,晚于SHEIN近10年,显然丧失了先发优势。要知道,海外电商市场,不仅有国内企业出海所带来的竞争,还有以亚马逊为代表的本土品牌与之角逐。因此,拼多多从零开始在海外谋发展,恐怕难言轻松。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Temu的销售额已经突破50亿美元,尤其是9月,其上线一周年之际,单日GMV 甚至达到8000万美元。有市场分析师预计,今年来自Temu的收入已经超过160 亿美元。不过,据SHEIN财报数据显示,其2022年营收就高达227亿美元。
由此可见,目前拼多多海外业务的营收与SHEIN尚有较大差距。而且,在海外与Temu角逐的不只是SHEIN,还有阿里旗下的速卖通、头条系旗下的TikTok,至少到目前为止,谁都没有把握能够一统整个跨境电商。相反,这些玩家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海外市场头部玩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例如,前不久SHEIN与Temu针尖对麦芒、相互起诉的事件,就在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例如,一面是SHEIN曾于2022年12月起诉了Temu,指控Temu签约社交媒体网红,让他们在推广Temu网站时,对Shein作出“虚假和欺骗性陈述”,并对SHEIN发表诋毁言论。
另一方面则是Temu在美国波士顿法院提起新诉讼,指控Shein违反美国反垄断法。内容是Shein被指控利用市场力量强迫服装制造商与之签订独家协议,阻止他们与Temu合作。
除了国内玩家在海外市场的内卷与竞争外,拼多多还面临海外电商平台如亚马逊、eBay、Walmart等在全球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雄厚的资金实力的本土企业的冲击,因为本土玩家可能推出优惠政策、以更低的物流成本等对Temu等跨境电商企业带来压力。
此外,因为海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Temu还可能存在地域保护主义与经营政策风险。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可能会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从而影响Temu的未来发展。
“低价策略”不是万金油,拼多多高速增长的隐忧
近日,随着拼多多发布第三季度财报,马云也在阿里内网罕见发言表示,“我更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同时马云还对拼多多表示祝福。
不过,在竞争对手都对拼多多表示“赞赏”时,也有一些专业人士表达了不一样的担忧。例如,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说到底,拼多多的增长就是靠便宜,国际市场增长也是靠便宜,但拼多多当前在国内外消费者心中打下廉价,不值钱的印象,他认为对其长期发展非常负面,企业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拼多多的品牌标签就是“低价”。但是低价也就意味着低成本、甚至低质量。实际上,拼多多多年的高速发展,也因为其低价策略,而一直是在各种争议之声中前进的。
正如前段时间很多自媒体平台都在讨论的一个话题:工业产品低质量、低标准正在制约我国产业的发展。
虽然从短期来看,拼多多依靠低价“抢”到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一味的“价格战”只会让工业品从生产端就开始“内卷”,从而让源头工厂的利润越来越微薄,甚至不惜牺牲产品的品质来维持最基本的利润。很显然,从长期来看,这是破坏行业生态的恶性循环。
而通过拼多多平台的产品价格虽低,而毛利率在Temu扩大投入的情况下,同、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第三季度拼多多的毛利率还是超过了60%,高达61%。由此足以证明,拼多多的低价策略,牺牲的并不是平台的利润,而是上游供应链的利润。
在上游供应链的利润被逐渐挤压后,拼多多平台也时常出现平台商家集体“反水”的情形。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自三月底始,拼多多上的数十家品牌旗舰店遭到了大规模的“炸店”攻击。据称,彼时的攻击者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扰乱这些店铺的正常经营,造成了很大损失。
而拼多多之所以出现中小商家冒充消费者集体参与炸店,而且瞄准的是拼多多自营店铺,根本原因是拼多多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很难一碗水端平,例如其一直备受争议的“退款不退货”政策,就是平台明显偏向终端消费者,却导致商家利益被忽视,因此被指顾此失彼。而在这样的客观事实下,拼多多想要实现高质量增长、打造健康平衡的平台生态,谈何容易?
事实上,除了平台规格难以利益兼顾外,拼多多因为低价导致的产品质量差、客户投诉多等问题,不仅在国内是拼多多负面口碑的重灾区,也在海外市场再次出现。
例如,此前媒体报道,美国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还包括包裹无法投递、费用不明、订单混淆和客户服务较差等。美国商业改进局(BBB)已经接到了数十起关于Temu的投诉,满分五颗星的客户评价中,只获得了1.81颗星。种种迹象表明,低价策略正在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结语
连马云都发文“恭喜”的拼多多,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无疑是令人赞叹的。只是,拼多多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暗藏着难以摆脱通过烧钱、低价换取增长发展逻辑的诸多隐忧。
正如业内专业人士的分析预测,过度依赖低价的发展模式,或许可以让拼多多在短期内“笑傲江湖”,但是未必能让拼多多笑到最后。因为这种发展模式,终究难以形成拼多多所谓的“高质量生态”,甚至与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者所期待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升级的大趋势,有些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