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党媒看深汕”活动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举办
12月26日至27日,“主流党媒看深汕”主题调研活动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举办。来自中央、省、市媒体等22家主流党媒负责人、记者深入深汕特别合作区一线调研,实地感受深汕产业新城的发展热度,为深圳都市圈增长及发展建言献策。27日,“主流党媒看深汕”邀请科研院所和高端智库专家与媒体代表举行恳谈会,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主持会议。
会上,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王延奎介绍了《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的核心点、创新点及落实推进情况。据王延奎介绍,今年11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由“飞出地”全面主导区域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是广东省、深圳市在法治轨道上有力有效推进合作区建设发展的改革探索,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创新成果,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目前,深汕正以《条例》为指引,加快打造“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三区、“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三城。
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纷纷为深汕改革发展集智聚力、建言献策。国家高端智库CDI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军民等对《条例》进行了深入解读,就深汕如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样板提出建议对策。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雄安分社社长解丽达,苏州日报社融媒编委会委员、苏州日报编辑中心总监宋治国等分享了雄安和苏州探索“飞地”模式的经验,为深汕打造深圳版“飞地”模式建言。
“深圳主城区这40年来的宝贵经验,应该在合作区加以放大,继续高举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汽车这样一个支柱产业成为合作区的核心产业之后,这也就相当于合作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握住了深圳一个很关键的支柱产业进行科技创新,这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周军民表示,建议深汕从现在开始,把制造业做起来后,要着手怎么做产城融合、科技创新活跃的合作区,把它和深圳的主城区人才以及相关的制度结合起来,从而为深汕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打好基础。现在就开始播下科技的种子,随着制造业的繁荣,人才进一步聚集,环境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以及产业不断的迭代,将有利于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
日前,广东省政府公布《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为副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增长极的“一主两副一极”功能区,深汕发展的定位进一步明晰。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阐述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的内涵和价值;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姚蕾针对深汕产业发展贡献思路;广州日报副总编辑徐锋、宁波日报副总编辑史伟刚、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唐亚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观察融媒中心常务副总编辑倪均、汕尾日报社社长陈建平等媒体负责人也分享了本次调研行的感受和对深汕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加速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以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产业发展格局,中国汽车新能源产业也即将迎来从高速增长期迈入高质量发展期的重大转型。”姚蕾表示,要实现这个目标,迫切需要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来协同发展作为支撑。同时,也为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要保持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动力,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的支持,所以应注重产研结合、产教结合、产需结合。高校与科研院所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也应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座谈会前,媒体代表还深入深汕发展一线,调研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小漠国际物流港、BBS好兄弟声学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深汕人民医院)、南山外国语深汕学校、深圳中学高中园、市二高深汕实验学校等精品民生设施,以及鹭月岛、水底山等深汕农文旅开发样板。
“为期2天的调研活动,让我对深圳速度、深汕速度有了直接的体验,感受到什么叫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也对‘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了直接的体验,还对深汕打造深圳都市圈增长极有了直接的体验,随着深汕高速发展,未来必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双向赋能。”宁波日报副总编辑史伟刚点赞深汕发展魅力。
据悉,本次“主流党媒看深汕”主题调研活动由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主办,深圳特区报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