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月MLF“量增价平”一季度降息降准仍受期待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4年1月15日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开展89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995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MLF中标利率分别维持1.8%、2.5%不变。由于1月有7790亿元MLF到期,央行在2024年首月通过MLF净投放2160亿元,为超额平价续作。
“超额续作MLF,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引导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民生银行(600016)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在“均衡投放、平滑波动”的政策引导下,今年1月信贷“开门红”力度或同比减弱,但考虑到“早投放早收益”的历史规律,以及今年春节效应主要在2月,对1月信贷投放扰动有限,因此1月新增贷款投放内生动力仍强,将对超储形成一定消耗。
MLF利率是央行中期政策利率,与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共同构成了央行政策利率体系。近期,市场对于2024年首月央行下调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调整抱有较高期待。
随着MLF利率维持不变,新一期LPR报价将缺乏调整动力,市场对首月降息的预期也将落空。根据受访专家分析,主要是从年初以来的经济基本面、银行净息差和人民币汇率三个视角看,首月降息的紧迫性不强。
温彬认为,2023年12月进出口总值规模创月度规模的历史新高,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整体仍在高位,表明经济正处于稳固回升过程中。伴随年初信贷投放和财政资金支出加快,经济修复力度会进一步增强,短期内降息的紧迫性不高。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从银行的角度看,部分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缺乏调低LPR报价的意愿。从汇率角度看,目前海外主要经济体加息周期已接近尾声,暂不调降政策利率有利于保持中国与其他海外主要经济体利差稳定。
考虑到后续货币政策将协同财政政策发力,推动经济“开门红”,受访专家认为2024年一季度仍有必要降息、降准。
“若降息未在1月落地,3月开展降息操作也是有利时点。”东吴证券(601555)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季度降息存在紧迫性。过去五年中,有四年央行在春节前后均有降准或降息操作。
2023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速、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9.7%、1.3%,二者剪刀差仍处高位水平。长城证券(002939)首席宏观分析师蒋飞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M2同比增速相对较高表明货币供应力度不弱,但表征活化资金的M1同比增速偏低且比2022年有所下降,反映资金传导至实体存在一定滞塞。为提高资金转化融通效率,一方面需进一步推进结构性金融、财政工具,另一方面也需要数量、价格方面政策宽松,引导实体经济融资的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
实际上,2023年12月欧洲中央银行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均已暂停加息,叠加国内持续偏低的物价水平以及2023年末银行存款利率调降,已为一季度开展降息操作“扫清障碍”。
此外,考虑到一季度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或对流动性造成扰动,专家认为,应通过降准等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也在202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人民银行前瞻性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渠道加大流动性供应,为金融机构认购政府债券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平滑可能的短期冲击。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从支持商业银行参与城投平台债务重组、保持2024年一季度信贷投放合理增长,以及兼顾春节流动性安排等角度出发,2月份存在降准的可能,预计降准幅度为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600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