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山区“长”出绿色产业

2024-02-12 111233阅读

  在覃铭的牧草加工厂里,机械隆隆作响,工人们正忙着搬运、碎草、打包,一派繁忙的景象。“加工厂带动了12名农户就业,目前除了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牧草外,我还养了20多头牛,一年除去成本及工人工资,纯收入大概有40万元到50万元。”覃铭说。

  覃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思练镇练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20年,南方牛都和光大牧业澳湖羊两个全产业链项目相继在思练镇落地,县里大力推广育肥牛和育肥羊产业,覃铭从中发现商机,开始种植牧草加工饲料并大量回收秸秆、桑枝。

  牧草种植加工是忻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条路径。近年来,地处大石山区的忻城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了思练镇“牛羊兴业”生态种养、红渡镇“蚕舞银丝”赋能乡村振兴、北更乡“点石成金”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红水河流域“碧水淘金”融合发展4个“两山”转化典型样板。去年10月,忻城县被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忻城坚持‘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桑蚕则桑蚕’的发展思路,让‘两山’理念在大石山区得到实践运用。”忻城县委书记韦猛说。

  如果说传统牧业是向自然要“绿”,思练镇“牛羊兴业”生态种养则注重开发草牧业,促进良性循环发展。在南方牛都、澳湖羊全产业链龙头项目带动下,忻城实施生态种植―秸秆等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畜禽养殖―养殖废弃物处理―有机肥还田的生态循环种养,实现养殖产业污染减量化、资源化发展。

  “牛羊兴业”生态种养带动村民增收明显。2023年,忻城县牧草种植面积1万亩,全县肉牛出栏3.01万头,羊出栏8.28万头,养殖肉牛肉羊与种植牧草可带动种养户年均收入2.5万元以上。

大石山区“长”出绿色产业

  “蚕舞银丝”赋能乡村振兴,是忻城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又一模式。2020年,忻城县以粤桂协作为桥梁,引进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共建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项目,带动全产业链发展。项目一期于2021年7月开机试产,至今产值近1亿元。

  目前,忻城县桑园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2023年全县鲜茧总产量4.4万吨,产值23.41亿元。

  “该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忻城县茧丝绸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商品率低的状况,以精深加工带动桑蚕生态种养,促进茧丝绸提质增效,以现代科技带动茧丝绸加工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桑蚕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落户,还带动忻城县及周边县市桑园改良面积50万亩以上。”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美伯说。

  北更乡曾是忻城县石漠化最严重的乡镇之一。“点石成金”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打造“治石”样板,将林业产业与林下经济结合,引导群众选择“任豆+竹子”“任豆+桑树”“金银花纯林”等多种石山造林模式。

  “以产业发展带动石漠化治理,北更乡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产业建设等加快了林草植被恢复,有效遏制了土地石漠化。”忻城县林业局局长蓝日光说,去年忻城县共完成植树造林5.77万亩,中幼林抚育13.5万株,油茶种植0.5526万亩,实现林下经济产值5.78亿元。

  如今,北更乡成为中国有名的“金银花之乡”。2023年,该乡金银花种植面积7万多亩、干花产量1120余吨、产值约5300万元,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2000元,辐射全县种植金银花10.6万亩。

  乐滩水电站库区过去是浑水秃山,如今红水河流域“碧水淘金”融合发展项目的实施,正让这里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近年来,忻城县以乐滩水电站为依托,建设广西忻城乐滩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大力发展以六纳村为代表的生态乡村旅游,推动广西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建设,探索“碧水淘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2023年,乐滩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来旅游收入约500万元。

  “我们联合多部门在红水河沿岸示范村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成乡村振兴农特产品展示展销馆和标准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红水河沿岸景观,推动‘生态+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忻城县生态环境局局长胥柳军说。 (经济日报记者 童 政)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资本动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