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再寻底
11月,多地楼市情绪趋弱,百强房企销售额继续下行。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至11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57379.0亿元,同比下降14.7%,降幅相比上月扩大1.6个百分点,销售额同比连续5个月下降。11月单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29.2%,环比下降0.6%。
市场走势与房企的销售表现一致,除个别城市“以价换量”录得成交量回升以外,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活跃度回落。
受销售端影响,房企投资拿地仍然审慎,非核心城市或区域土拍情绪延续低迷态势,虽有多个城市取消了土地限价,但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后,短期土拍规则调整对市场的带动效果有限。
聚焦到行业底层逻辑,受访房企及行业分析人士均指出,房地产行业的根本性扭转,关键仍在于销售端的转暖,而这受到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支撑房地产行业上半场持续20多年繁荣的动力,趋势性地褪去了,而下半场的结构与模式,仍在探索中。
市场活跃度回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指研究院处获悉,前11个月,百强房企累计销售总额同比数据已经连续5个月为负,且降幅进一步扩大。其中,截至今年7月,百强房企累计销售总额同比降低4.6%,截至8月、9月、10月、11月,同比降幅分别为8.6%、10.3%、13.1%、14.7%。
从百强房企单月销售情况来看,“认房不认贷”等需求端政策的持续性不足,仅9月份实现了环比24.8%的增长,10月销售环比转负,为-7.5%,11月销售继续下降,环比上月降低0.6%。
据一位头部民营房企内部人士透露,11月市场销售没有大的起色,临近年底,集团准备了推盘活动,争取去一波库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一位房地产央企内部人士处获悉,央企近期的销售情况也不好,内部整体感知均认为,市场上居民的购买意愿和未来预期都不高。
房企的销售走势折射了整体楼市的变化,多数重点城市的楼市表现也在下行。
据中指研究院初步统计,11月,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约8%,同比降幅扩大至约14%,多数城市市场活跃度回落。
能够反映市场水温的二手房房价亦处于下行通道,重点城市挂牌量维持高位,市场观望情绪浓厚,需求入市节奏放缓。
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监测,11月,10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市场均价环比下降0.62%,较上月跌幅扩大0.29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86%。至此,二手房市场均价连续9月下滑。其中,一线城市二手房均价环比下降0.47%,二线城市环比下降0.79%,三四线城市环比下降0.45%。
“卖方在价格方面作出调整的意愿在加强,越来越多业主愿意主动调整挂牌价加快成交。”麦田房产分析师表示,如果短期内北京不进一步调整楼市政策的话,预计市场仍将延续“以价换量”的走势。
对此,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认为,原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策力度不够;二是近期又有房企出现信用风险,持续打击行业信心;三是购房者对就业、收入等仍有较大担忧,也阻碍了购房行为;四是缺乏市场企稳回升的领头羊城市,缺乏带动效应。
政策有望进一步调整
继9月份释放了包括“认房不认贷”“优化限购”等政策之后,近期,监管层也计划加大对房企融资的支持。
据市场信息,金融监管部门在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上提出了“三个不低于”,即“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
对此,有房企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房企对监管层的表态非常欢迎,渴望见到后续实际支持举措的落地。不过该人士也提到,无论银行贷款还是发债,都是有成本的钱,房企的长期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销售层面的改善。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银行投放信贷、承购债券,属于外部输血,企业风险着陆、持续运营,不能只靠外部输血,关键还是自我造血。
促进楼市销售回温,重点城市在需求端的调整举措提供了一定的路径参考。
刘水认为,目前全国楼市政策方向明确,预计供需两端政策支持仍将继续发力,直至市场出现恢复。“一线城市中,广州、深圳已出台实质性宽松政策,北京、上海松绑预期增强,未来京沪或在放宽普宅认定标准、下调首付比例及房贷利率等方面做出调整。”他表示,二线城市有望进一步放松住房限购,预计将有更多城市全面取消限购。
市场趋势方面,刘水预计,短期来看,二手房挂牌量高企导致二手房价格下跌态势将延续,部分购房者转向二手房市场,新房市场调整压力或仍较大。此外,12月进入房企业绩最后冲刺阶段,预计部分城市供给端或有放量,带动新房成交保持一定规模,但多数城市市场活跃度或仍不足。
房地产进入“下半场”
2021年下半年起,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已经持续两年多,截至目前,市场人士普遍表示无法预测到整体性转折点。
部分地产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房地产的调整,应该从“周期论”切换成“转场论”分析,即从上半场到下半场的转换,从旧模式到新模式的转换,看待未来市场趋势与房企发展模式,应该跳出上半场的“规模论”。
“推动楼市上半场20多年‘单边上涨’的动力,下半场都触顶或褪去了。”李宇嘉分析说,比如过去居民愿意加杠杆买房,是受到房价上涨预期拉动,未来,地产为主的高投资式微,老龄化叠加少子化的框架下,居民承接按揭买房的动力将减弱;而房企告别“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旧模式,过去开发商“加杠杆”推动高地价、高房价从源头上给楼市热潮提供弹药的逻辑,已经不复存在。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房地产定调,明确提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也意味着我国房地产行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陈文静认为,一方面,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减少,城镇化率增长放缓,人口对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进一步减弱,同时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8.6平方米,户均实现一套房,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已得到满足,行业基本面的变化叠加多个超预期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步入下半场,新房销售总量进入见顶后的回落阶段。
另一方面,从中长期住房需求来看,我国城镇化率、人均住房面积,较发达国家均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在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及以小换大、以旧换新的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依旧具备较大空间,同时,我国住房存量规模大,待拆迁改造体量庞大,旧房拆迁改造也会带来大量住房需求。
“整体来看,在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之后,中长期我国住房需求整体处于下行通道,但未来几年新房市场仍具备10万亿规模潜力,市场空间仍在。”陈文静说。
李宇嘉则认为,进入下半场的房地产目前仍在寻底,寻求新的均衡。
(编辑:骆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