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复活”逝者,还需完善规则体系
新闻背景:
据报道,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已经发展一项商业化服务。在某电商平台,AI“复活”商品标价从几元到数千元不等,“复活”效果从简单修复照片到与用户实时交互,已有不少消费者下单。
科技在情感领域有巨大潜力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AI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通过学习和模拟人类的声音、表情,AI能够模拟出与逝者极为相似的形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此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在情感领域的巨大潜力。【详细】
屏幕里的亲人并不真实存在,但与故去的亲人再寒暄几句、唠叨唠叨家里近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AI“复活”亲人,让人们看到了技术进步所包含的潜在善意。正因为有此需求,AI“复活”才有了不小的市场。【详细】
重视AI“复活”亲人的风险
AI“复活”亲人,引发了广泛讨论。一方面,过度依赖技术弥补情感的缺失,可能会让人陷入一种虚幻的安慰中,无法真正面对和接受现实。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技术被滥用或商业化,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比如侵犯逝者隐私、误导公众对生与死的认知等。【详细】
如今,“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已经受到AI技术的冲击,加大了辨别信息真假的难度。“数字亲人”产生的数据、财产如何认定?权益又该如何保障?种种疑问,追问AI的技术发展走向,也应追问法律法规的边界。【详细】
尊重生命及其价值是前提
科技进步的步伐不可逆转。如何把握科技伦理与社会发展的边界,在加速发展和审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人工智能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在享受AI技术成果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防止其刀刃伤人。【详细】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AI技术可以模拟形象,但逝去的生命无法替代,真实的亲情更是无法用技术来复制。我们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敬畏,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探索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求,并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温暖力量。【详细】
(以上综合广州日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
V视角:
@偷偷的偷:恢复的只是样貌,没有感情。
@浩之族:人不能一直活在过去。
@怀凉:我一点都不觉得感人,怀念放在心里就行了。
@温江:合法合规就好,尊重个人选择。
@宠儿:如果容易沉溺过去,那未来还会值得期待吗?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冷冰冰的机器,何尝不是因为情感的存在?通过技术手段,为逝去的亲人建立“数字化身”,通过“看见”去治愈疗伤,也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求索。只有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既约束AI“复活”服务提供者,也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这种新技术新服务才能造福大众。当然,人终究要学会告别,重启生活或许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