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文明宣言》”发表十周年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4-03-24 78743阅读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2日讯(记者 成琪)2024年3月,恰逢“2014《文明宣言》”发表十周年,3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和《文明》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4《文明宣言》”发表十周年研讨会和《文明》杂志纪念专刊《交流互鉴点亮人类文明之光》首发式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014《文明宣言》”发表十周年研讨会在京举办  

研讨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当天还举行了《交流互鉴点亮人类文明之光》暨“《文明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专刊首发仪式。该纪念专刊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资助支持、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杂志社特别策划推出,由“中华哲学本源与文明史观的大美画卷”“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炫美画卷”“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华美画卷”“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壮美画卷”四部分内容组成。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该专刊通过开启新时代文明工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最终呈现“《文明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研讨会上,《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介绍了“2014《文明宣言》”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会的历程以及《交流互鉴点亮人类文明之光》专刊的主题内容,并指出 “2014《文明宣言》”是首次面向世界和未来,界定和系统阐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属性和三大规律: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传播性规律;二、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性规律;三、文明进步构成文明圈相互影响的主导性规律。同时,清晰阐释文明发展的三大价值特征:“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从本质上说,其底层逻辑就是文明交流互鉴构成文明传播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文物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者、推动者和传播者,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金名片,肩负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责任。如何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刘玉珠提出三点想法:首先要加强文明研究,创新传播方式;其次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激发人才活力;最后要鼓励社会力量,增进民心相通。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等机构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对如何通过深化研究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文明观和文明话语,进一步阐发和弘扬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要义,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探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资本动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