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鲜报|行程8万海里:“雪龙兄弟”带回来什么?

2024-04-18 146191阅读

   “雪龙2”号4月16日电 题:行程8万海里:“雪龙兄弟”带回来什么?

   记者王立彬、周圆

   4月16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雪龙2”号全部返回上海母港。

   翻阅航行日记、数据库、样品箱,看看考察队都带回了哪些成果。

   这是一组定格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的新纪录:

   首次由“雪龙”号、“雪龙2”号、“天惠”轮3船保障实施的南极考察;历时5个多月,总航程8.1万余海里;“雪龙2”号创历史纪录地8次穿越“咆哮西风带”;建设完成中国南极考察站里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5120平方米的秦岭站主体建筑;直升机单日最高吊运物资211吨……

   于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开展的这次考察,成果不断、看点颇多。

   ――看一个“新”字:建成一座新站

新华鲜报|行程8万海里:“雪龙兄弟”带回来什么?

   2023年12月6日,“雪龙2”号和“天惠”轮成功穿越复杂冰区。记者 周圆 摄

   2月7日,经过52天奋战,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

   新考察站,新在建筑设计。外观呈南十字星造型,一体式设计别具一格;采用高效便捷的模块化安装,模块化率达到45%;新能源占比超60%等。可以说秦岭站为极地建筑树立了新标杆。

   新考察站,也新在科研价值。罗斯海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历来是南极考察的热门区域。美国、新西兰、意大利、韩国等在此纷纷建站,足以窥见其重要性。

   展望未来,融新理念、新技术于一体的秦岭站,将为全球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了解罗斯海区域自然特征提供重要保障。

   ――看多个“首次”:探秘“5站5海”

   1月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记者 周圆 摄

   460多人组成的考察队脚步遍布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宇航员海、阿蒙森海、南极半岛海域、普里兹湾、罗斯海。

   先看看“5站”。考察队完成了5个考察站度夏调查,取得一批重要进展和成果。其中,昆仑站首次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为开展全年空天观测提供了坚实基础。

   再说说“5海”。有研究者指出,我们对这些海域的了解并不比月球背面多多少。本次考察队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特别是布放了我国在极地的首个生态潜标,有助于更好分析南极主要生物种群状态及气候变化潜在影响。

   “极地生态系统评估和海陆空立体观监测能力全面提升。”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如是总结。

   ――看“国”字号:应用多套国产装备

   冰雪大陆上时常能见到“中国智造”,这次尤其多。

   在内陆腹地,测试和应用自主研发的近红外望远镜、可移动太赫兹望远镜系统、南极无人值守智慧能源系统等。在大洋考察中,生态潜标的主要生态传感器是自主研发。在秦岭站建设现场,国产机械设备占比超90%……

   ――看极地科普:连办3场公众开放日

新华鲜报|行程8万海里:“雪龙兄弟”带回来什么?

   4月10日,参观者在观看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的部分样品。记者 周圆 摄

   考察船护航科考,也是科普极地知识的窗口。本航次,“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计举行了3场公众开放日。其中“雪龙2”号更是首次到访香港,一系列科研交流、科普讲座活动,掀起一场“极地热”。

   正如“雪龙2”号访港筹备委员会主席马逢国所言,原本陌生的“雪龙2”号和“极地科考”成了香港市民熟悉的词语,尤其是激发了年轻人对极地科研的兴趣和热情。

   南极万里之遥,考察成果离我们并不远。

   比如,广受关注的南极磷虾。它是南大洋最大的潜在渔业资源,蛋白质含量也远高于牛肉和一般鱼类,目前主要制作成精饲料和虾油。一系列磷虾调查,能更好地了解和开发磷虾资源。

   再比如,海洋中微塑料的危害之一,是通过食物链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如果人类食用这些生物,身体健康将受到威胁。本次考察队南大洋业务化调查项目之一就是分析海洋中微塑料含量。

   此外,气象保障员每天定时记录气象数据,能够有效丰富数值模式,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一些设备在极端环境中测试和应用,相关技术未来可能出现在你我身边……

   8.1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约四圈,“雪龙兄弟”船舱和储存盘里更多的宝贝,未来的日子将陆续为我们揭晓。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资本动向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